今年暑期档热闹得很通牛网,各种电影扎堆上映,其中有部叫《戏台》的戏曲电影挺特别。没见它铺天盖地做宣传,可走着走着就火了,朋友圈里好多人安利,说里面那个男旦角色,柔的时候像水,刚的时候又带着股劲儿,让人挪不开眼。演这个角色的,就是余少群。
说起来,这人在圈里待了二十年,却总像个“透明人”。没听过他炒绯闻,没见他上热搜刷存在感,连感情生活都干净得没什么可挖的。可就是这么个不争不抢的人,在《戏台》里一亮相,就让好多观众拍着大腿说:“这才是真演员啊!”
其实余少群不是第一次让人记住。早年间他演《梅兰芳》里的青年梅兰芳,当时看完电影,好多人都在讨论那个年轻演员,说他把梅先生那种骨子里的清冷和台上的灵动糅到了一块儿,眼神里都是戏。后来听说,他为了这个角色,提前八个月就开始学京剧,跟着梅葆玖先生他们练身段、吊嗓子,光是兰花指,就对着镜子练到手指在热水里泡得发疼。最后电影上映通牛网,票房过亿,他还拿了好几个新人奖,那会儿好多人都以为他会趁势接一堆戏,混个大红大紫。
展开剩余74%可他偏不。红了之后,片约确实多了,他也演了不少角色,有少林寺的和尚,有宁采臣,还有李世民,甚至连汪精卫这种复杂的角色都挑战过。但演着演着,他却慢慢淡出了银幕,转头回了戏曲舞台。有人不理解,说他放着好好的影视资源不用,是不是傻?他自己倒看得开,说:“影视是意外,戏曲才是我的根。”
这话不是随便说的。他小时候跟着戏迷奶奶长大,奶奶总带他去看戏,为了哄他去,还说买票的话就给买牛肉干。一开始他就惦记着牛肉干通牛网,后来慢慢被台上的脸谱、翻跟头的绝活吸引了,八岁那年居然跟奶奶说:“还是看戏吧,牛肉干吃多了就一个味儿。”从那时候起,他就迷上了戏曲,哭着闹着要去学,父母拗不过他,只能让他去了少年宫。
后来考艺校,家里人又反对,觉得学戏苦,不如好好考大学。可他铁了心要走这条路,14岁就进了武汉艺术学校学汉剧。那时候练功是真拼,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,练身段,膝盖磨得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,嗓子练到发不出声也接着练。甚至听说为了控制身高,好更贴合角色,他在膝盖上绑砖头,还故意饿着肚子,经常饿得头晕眼花。就这么着,硬是把底子打扎实了,19岁时成了汉剧舞台上的好苗子,后来还被陈伯华大师收为关门弟子。
有意思的是,他学戏还不满足于一种,后来又跑去学越剧。要知道汉剧和越剧差得远,唱腔、身段都不一样,好多人觉得他瞎折腾。可他觉得“戏路不能太窄”,硬是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学,最后被上海越剧院当成特殊人才招了进去。这种对戏曲的钻劲儿,跟圈里一些只想靠流量走捷径的人比,确实不一样。
说到这,想起圈里另一个演员富大龙,跟余少群有点像。富大龙拿过金马奖影帝,演技没话说,可他从不接广告,不参加综艺,没戏拍的时候就待着看书、写字,甚至去工地搬过砖。有人说他“不会经营”,可他自己说:“演员就该靠角色说话,别的都是虚的。”余少群也是这样,这些年除了演戏,就在做戏曲推广,去学校给孩子讲汉剧,在网上发教学视频,说“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”。
现在娱乐圈里,好多人忙着立人设、炒CP,恨不得天天上热搜。可余少群呢,社交账号更新得稀松平常,偶尔直播也是教大家唱戏。43岁了还是单身,妈妈催他相亲,他就说“缘分没到”,连相亲节目上遇到示好的,也坦诚说自己更欣赏“能坚持努力的人”。私生活里,他就像个普通人,会去小吃摊大快朵颐,会一个人逛胡同,活得特松弛。
有人说他“不够红”,可他演的角色,不管是《戏台》里的凤小桐,还是《梅兰芳》里的青年梅兰芳,都能让人记住很久。反倒是那些天天上热搜的流量明星,可能演过什么角色,观众转头就忘了。这大概就是区别:一个把心思放在作品上,一个把精力花在流量上。
其实余少群的经历,也给现在好多人提了个醒。不管是混娱乐圈,还是过日子,没必要非得跟着别人的节奏跑。有人喜欢站在聚光灯下,有人就爱守着自己的小舞台;有人想快点成名,有人就愿意慢慢打磨。就像他,小时候学戏受的苦,后来演电影拿的奖,再到现在回归戏曲,一步一步走得挺稳。虽然没成顶流,可每次亮相都能让人眼前一亮,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?
就像今年《戏台》火了之后,有人问他怎么看现在的名气,他也就是淡淡一笑,说:“能让更多人喜欢戏曲,比什么都强。”这种心态通牛网,大概就是他能在圈子里待二十年,还保持初心的原因吧。说到底,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,找准自己的节奏,踏踏实实地走,该来的总会来。余少群用他这二十年证明了,不追着流量跑,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发布于:河南省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